查看: 132|回复: 4

经济2001卷:专题-宏观图象回顾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29 14: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引言

本文将多恩布什全书的重点图象和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
1. AD-AS模型

AD曲线

AD曲线用于描绘总需求函数,表示每一个既定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有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其他条件一定,价格水平提高,国民需求收入就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国民需求水平就上升。
AD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 货币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 产品市场: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及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AD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得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AD曲线也越平缓。
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 商品市场的扩张,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 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增强,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扩大政府支出)或者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 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会按照名义货币增加的相应比例来移动AD曲线

总需求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也就是中央银行和银行体系提供的货币的价值。对于给定的名义货币供给量 \bar{M} 而言,高价格 P 意味着较低的实际货币供给 \bar{M}/P 。显然,高价格水平意味着低水平的总需求。低价格水平意味着高水平的总需求,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货币数量论是指其他条件一定时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将数量方程式MV=PY改写为 M/P=(M/P)^d=kY ,其中 k=1/V 。
AS曲线

AS曲线用于描绘总供给函数,表示对于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出量,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随之增加,因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总供给量增加,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AS曲线最初随着价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AS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一条垂直的直线。
三种形态



AD-AS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决定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长期模型(古典),总供给的水平由企业的生产能力决定,与价格水平无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取决于特长期的经济增长。均衡产出取决于生产能力,而价格水平取决于AS与AD的作用。高通胀率一般是由AD的变化引起的。
古典模型假设名义工资会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并且产出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厂商就会提高名义工资,以吸引更多的工人来增加产出。但是现在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没有更多的工人可以被雇佣。厂商只能提高名义工资。最后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会按比例增长,而实际工资率和就业与产出水平不变如果需求下降,厂商就会解雇工人。此时工人为了能不失业而宁愿接受较低的工资。较低的工资成本会使厂商降低其价格最后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会按比例下降。而实际工资率和就业与产出水平依然不变。
古典情况下,保证劳动充分就业的机制是工资富有弹性,或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此时工资是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当然劳资双方要信息对称,产出应该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上,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的充分就业。
短期模型(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水平固定。短期AD-AS模型的基本假定是短期的产量水平,不影响价格。在短期中,产量只取决于总需求。而价格不受产量水平的影响。假设在短期内:

  • 价格刚性。在经济萧条时期,厂商的产量调整先于价格调整,价格水平不随总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 工资刚性。市场的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时,工资有上升的趋势,当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由于工资契约和工会组织的抵抗,导致工资居高不下。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只要国民收入或有产量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通过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中期模型(一般情况),研究总供给曲线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中间的情况。当高涨的总需求推动价格持续上涨时,经济中的企业利润持续提高,使得企业生产扩张,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介于水平与垂直中间。
价格调整机制是指价格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或下降,进而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机制。AS曲线描述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可以表示为 P_{t+1}=P_t [1+\lambda (Y-Y^*)] , P_{t+1} 是下一时期的价格水平, P_t  是本期的价格水平, Y^* 是潜在产量, \lambda 衡量价格的调整速度。 \lambda 越大说明曲线运动的越快,总供给方的调整机制会使经济相当快的回到潜在产出水平。如果 \lambda 非常小,价格调整非常慢,就需要运用总需求政策来加快调整过程。

  • AS曲线越平坦,产出与就业变动对当期价格的影响就越小。如果价格对失业变动的反应较小,则AS曲线将非常平坦。系数 λ 能够表示这种产出价格变动的关系。
  • 短期AS线的位置取决于价格水平。当 P_{t+1}=P_t 时,曲线通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Y^* 。更高的产出水平意味着过度就业,因此下期价格水平将高于本期的价格水平。反之,当失业较高时,下期价格水平将低于本期的价格水平。
  • 短期总供给曲线随时间推移而移动,当产出水平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Y^* 之上时,随时间推移,价格将持续上涨。
移动分析

名义货币存量增加、石油禁运


2. 索洛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又称索洛模型,用来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人均生产函数 y=f(k)是人均产出与资本-劳动比率k之间的关系。
基本假定

索洛模型具有五个基本假定。

  • 第一,社会储蓄函数为 S=sY,其中 s储蓄率;
  • 第二,劳动增长率n不变;
  • 第三,全社会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且劳动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
  • 第四,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 第五,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等于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
基本方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Δk = sy-(n+d)k,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s表示储蓄率,y表示人均产出,n表示人口增长率,d表示资本折旧率。进一步可得:

  • 人均储蓄sy;
  • 资本的广化(n+d)k ,就是每一个新增人口拥有的平均资本装备和资本折旧;
  • 资本的深化Δk,就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
因此,基本方程代表的是人均储蓄等于资本的深化加上资本的广化。


稳态分析

稳态是指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不变的时候的经济状态。

  • 如果储蓄大于必须的投资,工人的人均资本增加,从而人均产出上升。
  • 如果储蓄小于必须的投资,工人的人均资本减少,从而人均产出下降。
k*是指在该资本存量处投资和折旧相等时,人均资本的值。y*是指投资与储蓄相等时人均收入的值。
稳态的条件可以写为:

  • Δk=0
  • sy*=sf(k*)=(n+d)k*
稳态增长率可以表示为ΔY/Y=ΔK/K=ΔN/N=n


如左上图所示,经济位于稳态均衡的初始均衡点C。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一次性把储蓄率从s提高到s',形成新的稳态为点C'。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都发生了增长。但是在长期中,储蓄率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资本水平只具有水平效应,而人均产出增长率则保持不变。 如右上图所示,储蓄率增加引起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的增长,但这是一个增长率递减的过程;储蓄率的提高一开始提高了产出增长率,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增长率回落到人口增长率的水平。
如果人口增长,n增加,则必需投资直线的斜率增加、变陡。必需投资直线与储蓄函数的交点向左移动,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和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降低,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增加。
黄金法则

资本存量的黄金法则水平是指让稳态人均消费c*达到最高时的稳态人均资本量,且c*=sf(k*)-(n+d)k*。将资本边际产出的增加恰好等于所需投资的增加时稳态消费c*最大。相对应的资本存量k**即为资本存量的黄金法则水平,MPK(k**)=n+d。过点(k**,y**)做切线,切线与必需投资函数平行。
根据黄金法则,当经济处于稳态时,如果人均资本高于黄金法则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人均资本下降到黄金法则水平,来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反之,如果人均资本低于黄金法则水平,则该经济能够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法则水平。
外生技术变革



有外生技术变革的增长对模型进行了修正,生产函数变为Y=F(K,AN),增长核算方程的人均形式从原来的Δy/y=θ×(Δk/k)+ΔA/A变为Δy/y=θ×(Δk/k)+(1-θ)×ΔA/A,并且假设技术进步率为g。
外生技术变革对产出增长具有一定影响。生产函数上升,从而储蓄曲线上升,人均产出与均资本均在更高的位置达到新的稳态。人均产出增长率和总产出增长率渐趋稳定。且稳定于n+g。
结论与批评

结论:

  • 无论从任何一点出发,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
  • 其他外生变量相似的条件下,人均资本低的经济有更快的人均资本的提高。人均收入低的经济有更高的增长率。
  • 人均产出Y/L的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但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导致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
  • 通过调节储蓄率可以实现人均最优消费和最优资本存量的黄金率增长。
  • 储蓄率的变化只会暂时性的影响增长率,而不会永久性的增长;储蓄率的显著变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变化只有较小的影响,且作用缓慢。
批评:

  • 没有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把技术进步(劳动的有效性)看成为外生给定。而这恰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 理论预测与实际数据不符,如果资本取得的市场收益大致体现了其对产出的贡献,那么实物资本积累的变化,既不能很好的解释世界经济增长,也不能说明国家间的收入差距。
3. 内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是指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态增长率内生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是: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如果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内生增长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不同:
内生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
假定规模收益递增和技术进步内生化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例n增长,且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最重要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储蓄率更高的国家有更高的长期增长。并且政府可以通过执行影响储蓄率的政策来影响长期增长。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来达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且储蓄率的变化只能起短期作用。


假设


  • 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其中s为储蓄率。
  • 劳动增长率n不变。
  • 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
  • 存在外部经济且外部报酬相当大。
  • 促进部是内生要素技术与总体经济中每个工人的资本水平成正比,A=aK/N=ak。
  • 技术属于劳动增加型。
内生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为Y=F(K,AN) ,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推导可得y/k=a。已知资本积累方程为Δk/k = sy/k-(n+d) ,联立得内生增长模型的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基本公式为Δy/y=Δk/k=g=sy/k-(n+d)=sa-(n+d)。所以人均产出增长率为sa-(n+d)。高储蓄率形成高增长率。高人口增长率率、高折旧率导致低增长率。
结论


  • 内生增长理论依赖于可积累要素的规模报酬不变,以产生持续增长。
  • 作为内生增长理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强调,当厂商不能获取某些投资收益时,社会报酬与私人报酬有差异。
  • 技术进步率取决于储蓄,特别是致力于人力资本的储蓄。
  • 储蓄率的增长在提高产出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产出增长率。储蓄的增加会导致产出持续增加。
  • 内生增长理论在解释增长率的国际差异方面并不重要。
增长陷阱



两部门模型是指将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从事制造的企业和生产知识的大学两个部门的增长模型。企业部门专门从事财货及劳务的生产与供应,消费及投资等有形资本。大学则专门生产知识因素。
假设经济中存在两种资本,一种是实物资本边际产出递减,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同,另一种资本类似于人力资本。边际产出不变,与内生增长理论相同。在这种情形下,生产函数将从曲线的一个部分开始,并以向上倾斜的直线结束。
如上图,左边的均衡点A表示经济位于新古典增长均衡,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向右移动达到右边的均衡点B,这一过程就像内生增长模型一样。经济处于低收入、低资本水平时经济发展必须的投资线和储蓄线相交于新古典区域A,经济在此时进入无增长稳态。当经济处于高收入、高资本水平时,越过B点,储蓄线超过经济发展必须的投资线之上,出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为社会中的资本有两种形式,不但要选择一个总投资水平,还要对投资结构进行设计。如果将投资引向研发方向,经济将出现续增长的B点。如果将投资引向实物资本的方向,只会带来短期内经济的增长,要以较低的长期增长为代价,使经济陷入增长陷阱,位于点A。
两部门模型解释了无增长和低收入国家与持续增长和高收入国家并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正是严格的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所不能解释的。无增长和低收入国家可能投资了大量的实物资本,产生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但却以较低的长期增长为代价,而持续增长和高收入国家则投资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回报。
贫困陷阱



如果人口增长是内生变量,国家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影响人口增长率。这样投资需求线将不再是直线。均衡点A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它处于低收入和高人口增长的状态。意味着此时国家处于贫困陷阱。均衡点B是一个非稳定的均衡点,处于中等收入和低人口增长的状态。均衡点C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它处于高收入和低人口增长的状态。这个均衡点都不能持续增长,因此人均产出在任何均衡点都是非零增长。
为了避免国家处于贫困陷阱中,最低人均产出水平的均衡点A,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资本劳动比率超过点B的水平。可以通过举借外债或寻求外商直接投资。其次,可以增加储蓄率。还可以通过有计划的人口政策来降低人口增长率,这样投资需求就会下降。
供给学派的经济学

主要观点:

  • 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纳税的税率,增加个人储蓄能力。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对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
  • 取消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加强劳动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
  • 执行货币管理,使货币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减缓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实现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税率降低的影响:

  • AD大幅度向右移动、AS小幅度向右移动。

    • 较低的税率使人们更有积极性的去工作,这积极的作用相当微小。因此潜在GDP向右移动的幅度很小。

  • 短期经济从左移到右(E→E'),GDP显著上升。结果是税收收入总额下降比例小于税率的下降比例。纯粹为总需求效应。长期经济向左上方移动(E'→E''),GDP有少量的提高,税收总额下降,赤字增大。价格永久性升高。
4. 菲利普斯曲线

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PC)是指用来表示失业和通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选择不同的失业和通胀率的组合。只要政策制定者能够容忍高通胀率,就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胀率。但是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是短期的。因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长久性的失业通胀替代关系不成立。


数学表达

设 W 为工资,工资膨胀率或者名义工资增长率可以定义为:

  • g_w = (W_{t+1}-W_t)/W_t
设 u^* 为自然失业率,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函数形式为:

  • g_w = -\varepsilon (u-u^*)
\varepsilon 衡量工资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u^* 是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差,叫做失业缺口。
联立得 W_{t+1} = W_t [1-\varepsilon (u-u^*)] ,可以用来考察相对于上期水平的本期工资水平。如果要让工资上涨超过上期水平,失业率必须小于自然失业率。
附加预期

预期通胀是指由于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及物价变化趋势的预测及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关于预期通胀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 较高的预期通胀率会导致经济走上更高的资本总额调整的路径 → 较高水平的产出以及较高的经济福利。
  • 较高的预期通胀率会导致较低的投资率和较低的资本总额 → 较低的经济暂时增长率和较低的永久性收入水平。
  • 前两种观点成立的条件是实有的货币没有利息。否则完全预期到的通胀没有任何实际效应。
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可以表述为 \pi = \pi^e -\varepsilon (u-u^*) ,其中 \pi^e 是预期的通胀水平。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两条关键性质:

  • 第一,预期通胀接连的变成了实际通胀;
  • 第二,当实际通胀等于预期通胀时,失业率就等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在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不是在零点相交。而是在预期通胀水平上相交。第一,随着厂商和工人改变通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高度也就是预期通胀水平 \pi^e 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上下移动。第二,当高涨的总需求推动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就产生了通胀的结果,当通胀持续下去时,人们就开始预期未来的通胀 \pi^e 上升,从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
推导

要联立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价格成本关系和通胀率方程。
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推导出:

  • g_w - \pi^e = (W_{t+1}-W_t) / W_t - \pi^e = -\varepsilon (u-u^*)
奥肯定律是指如果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

  • (Y-Y^*) / Y^* = -\omega (u-u^*) ,近似取 \omega = 2
价格-成本关系。每单位劳动生产 a 单位的产品,那么单位劳动成本就是 W/a。 z 是价格在劳动成本上的加成比例:

  • P=(1+z)W/a
通胀率:

  • \pi_t = (P_{t+1}-P_t)/P_t
联立得 P_{t+1} = P_{t+1} ^e + P_t \frac{\varepsilon}{\omega} \left( \frac{Y-Y^*}{Y} \right) ,即 P_{t+1} = P_{t+1} ^e [1+\lambda (Y-Y^*)] 。
在 P_{t+1}  - Y 的图象中,曲线向上倾斜。当本期产出高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下一期的AS曲线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本期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下一期AS曲线将向下移动。
当然AS曲线也可以推出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提供了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变换得到产出和通胀之间的关系。结合奥肯定律又可以得出产出和失业的关系。然后就可以得到描述通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和长期

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明显的不同。短期内当预期通胀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胀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是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预期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胀就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从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工资调整缓慢原因


  • 信息不充分,市场出清

    • 信息不充分就是信息不完全,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配置。
    • 名义工资因价格上涨而提高,由于信息不充分,工人错误的相信实际工资已经提高,因此愿意提供更多的工作。在短期内,名义工资的增加将伴随着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更少的失业。

  • 协调问题

    • 将货币存量增加后,经济中的厂商只能在现行价格水平下通过商品需求的增加,感受到货币存量变动的影响。从而慢慢提高价格,因此存在协调问题。
    • 企业不可能协调一致,因为个别企业削减雇员名义工资时,利润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因此当总需求下降时,工资不会立即下降。

  • 处理工资和价格变动成本

    • 效率工资是指雇主为了提高生产或经营的效率而支付给员工较高的工资。
    •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不会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趋势。

  • 合同与长期关系

    • 工资的交错调整:经济当事人调整工资的时间交错进行。当需求增加,所有工资重新商定,钱要经过一定时间。并且并非所有的工资都能够同时加以协商。工资只能是一步一步的向均衡趋近,逐渐向充分就业均衡下的基本工资靠近。
    • 价格的交错调整: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交错进行。在工资调整过程中,企业在工资发生变动时也会重新制定价格。进而导致价格的调整也是交错的。

  •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 描述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 由于存在工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为对企业而言,解雇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和雇佣外部人都有较大的成本。企业愿意对内部人支付较高的工资,即使失业者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

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是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会导致实际GDP和价格水平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 不利的供给冲击:油价上升
  • 有利的供给冲击:技术进步
不利的供给冲击


不利的供给冲击使得AS曲线向左移动。经济均衡点从E*点移动到E'点。价格水平上升,产出水平下降。在一点的失业,迫使工资连同价格水平一起下降。沿着总需求曲线,名义工资缓慢调整,持续下降。产出水平逐渐恢复,直至E点为止。在E点。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也与冲击发生之前一样。但名义工资率更低了,因此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实际工资水平。
有利的供给冲击


有利的供给冲击使得AS曲线向右移动。企业在任何给出的价格上都愿意生产更多产品。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有利的供给冲击,会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增加潜在的GDP。短期AS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点向右下方移动。长期AD曲线同样向右移动,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
供给冲击的适应



存在不利的供给冲击时,不采取政策和采取政策的结果

适应性政策主要是指政策本身对经济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只是被动的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要,来消除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常见的适应性货币政策包括:

  • 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时,为防止利率上升而相应的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
  • 使得政府财政赤字币币化的货币政策
  • 中央银行按通胀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通胀持续的货币政策
当存在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均衡点将会由E0点移动为E1点,然后缓慢阶梯式下降,返回至E0点。如果政府充分增加总需求,使AD0曲线移动到AD1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就会移动到E*点,而不是E1点。价格的上升幅度将和总供给曲线上移的幅度完全一样。经济会继续处在充分就业状态。
动态不一致




菲利普斯和经济政策

相机抉择(discretionary)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实行相机决策是为了保持总需求+不引起高通胀。
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是指所选择的政策在不同的时点上有差异。前提是政策制定者对于通胀和失业同样方案。由于通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尽管政策制定者会事先宣布一项政策,例如零通胀政策,政策制定者会利用相机抉择的方法,在通胀较低时用很少的通胀作为代价来减少失业,从而实现短期各方利益最大。但是长期不存在替代关系,最终结果是失业没有降低,通胀却高了,这就是动态不一致。
5. 收入与支出




消费函数与总需求、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

负投资

均衡产出水平:Y = AD = C + I + G + NX。如果Y ≠ AD,那就可能出现非计划库存投资负投资,IU = Y - AD。

  • 若 Y > AD,即 IU > 0,存在超额库存,企业会减少生产,直至Y = AD
  • 若 Y < AD,即 IU < 0,存在超额需求,企业会增加生产,直至Y = AD
因此,总需求决定了均衡产出或收入水平。在均衡时,非计划库存投资等于零,消费者、政府以及外国居民都买到了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以非计划库存投资为基础的产量调整,将使经济达到均衡水平。
消费函数


  • 消费函数 C=C(Y) 假设价格水平不变,消费水平只是收入水平的函数。消费函数表示的是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收入增加带来的消费增加小于收入本身的增加。
  •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占比。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介于0~1之间。
  • 平均消费倾向APC=C/Y是指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若APC<1,说明消费总量小于收入总量,会产生储蓄。
  • 线性消费函数C=α+βY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α为必须的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为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也就是说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直线上斜率处处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之间。
储蓄函数


  • 储蓄函数S=S(Y) 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
  • 边际储蓄倾向MPS=ΔS/ΔY指续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是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
  • 平均储蓄倾向APS=S/Y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是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
  • 线性储蓄函数S=Y-C=Y-(α+βY)=-α+(1-β)Y
自主性支出

推导自主性支出 \overline{A} ,是外生的(上横线均表示外生):

  • AD =C+I+G+NX
  • AD =\overline{C}+ c(Y-\overline{TA}+\overline{TR})+\overline{I}+\overline{G}+\overline{NX}
  • AD =[\overline{C} -c(\overline{TA}-\overline{TR})+\overline{I}+\overline{G}+\overline{NX}] + cY
  • AD = \overline{A}+ cY
储蓄与投资

原理:总支出等于总收入。

  • 两部门:厂商,居民(I=S,投资=储蓄)
  • 三部门:厂商,居民,政府(I=S+(TA-TR-G),再加上政府预算盈余)
  • 四部门:厂商,居民,政府,国外部门(I=S+(TA-TR-G)-NX,再减去净出口)
乘数与乘数效应




乘数的推导、增加政府采购的效应

乘数是指反映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收入变动越大,乘数越大。乘数的传递机制是:

  • 自主性支出 \overline{A} 增加 → 总需求 AD 增加 → 均衡收入 Y 增加 → 消费水平 C 上升 → 总需求 AD 增加
政府部门以两种相互独立的方式直接影响均衡收入水平。政府购买支出 G 是总需求的组成;税收与转移支付可以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 YD ,进而影响均衡收入。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以及进出口均为外生变量;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 t ,即 TA=tY 。引入政府部门后,新的需求曲线比原有总需求曲线更加平坦,截距增加;自主性支出增加,但所得税的存在降低了乘数。
当商品市场均衡时,得到 Y=AD = \overline{A} + c(1-t)Y ,因此均衡收入水平为:
Y_e = \frac{\overline{A}}{1-c(1-t)}
比例所得税 t 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它会自动减少为适应自主性需求变动所需要的产出变动量。而不需要政府一步步的具体加以干预。所得税降低了陈述机制的放大效应。使产出波动的幅度可以比没有些稳定器时候要小。所得税并不是唯一的自动稳定器。失业救济金使得失业者即使在没有工作时也能继续消费。需求降低的要少,这也会使得乘数变小,使得产出更加稳定。
6. IS-LM模型

推导IS曲线



投资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上的计划投资支出水平。利率越高意愿的或计划的投资就越低。反之利率较低时,厂商就会通过借款来增加投资。投资支出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I=\bar{I}-bi , i 是利率,系数 b 度量投资支出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bar{I} 表示自主性投资支出,与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无关。可以发现,利率越低,计划投资支出越高。如果系数 b 大,利率的少量增加就会导致计划投资支出的大量下降。
IS曲线又商品市场均衡曲线,是指所有满足产品市场上均衡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下降会提高总需求,因此IS曲线的斜率为负。有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也就是收入等于计划支出,可以推导出IS曲线的代数形式为:
Y=AD=\bar{A}+c(1-t)Y-bi ,
Y= \alpha_G (\bar{A} -bi) ,(IS方程
i=\bar{A}/b - Y/(b\alpha_G) 。
\alpha_G 是乘数, \alpha_G = 1/[1-c(1-t)] , \bar{A} 是既定的自主性支出。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IS曲线陡峭程度取决于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和乘数 \alpha_G 的大小。
自主支出的变动会导致IS曲线移动,自主支出增加(包括政府采购或转移支付的增加)都会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自主支出的变动  \Delta \bar{A} 使得收入变动的幅度等于乘数乘以自主支出变动额,即水平移动的距离等于 \alpha_G \Delta \bar{A} 。
推导LM曲线



货币需求是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以货币表示的,能买到若干单位商品的货币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物价水平越高,就必须持有更多的名义余额才能购买一定量的商品。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两点:

  • 实际收入水平: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购物时付款,因此当实际收入水平上升后,对商品的购买需求增加。货币需求也就会增加。
  • 持有货币成本: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资产所放弃的利息。利息越高,持有货币的成本越高,在各个收入水平上持有的现金也就越少。
设 L 表示实际余额需求,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L = kY-hi , k 表示实际余额需求对收入水平的反映程度, h 表示实际余额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货币需求函数意味着收入水平既定时,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给定收入水平,利率越高,实际余额需求量越低。收入增加提高了货币需求,表现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 i - L 图内)。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持有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的,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名义货币量给定在 \overline{M} 水平,价格水平为 \overline{P} ,实际货币供给为 \overline{M}/\overline{P}。
根据图像所示,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各个利率水平的实际余额需求增加。对应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增加,按照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LM曲线就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能够使得实际余额需求等于供给的所有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沿着LM曲线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实际余额需求必须等于实际余额供给,也就是 \overline{M}/\overline{P} = kY - hi ,求得 i = (kY-\overline{M}/\overline{P} )/h ,即LM方程
LM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两点:(保持另一因素不变分析)

  • k 越大,则收入的固定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也越大。 LM曲线的斜率越大, LM越陡峭
  • h 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当货币需求对利率特别不敏感时,LM曲线几乎是垂直的。当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时,LM曲线接近水平
在同一条LM曲线上,实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动将会使得LM曲线发生变动。如果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会向右移动。此时利率爱下降。因此在每一个收入水平上,均衡利率都会降低。以便使人们持有更多的实际货币量。反过来说,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上,收入水平都会增高。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从而吸收更多的实际货币供给。导致LM向右下方移动。

  • LM曲线左侧的点(L<M):表示存在过度货币供给,过度债券需求
  • LM曲线右侧的点(L>M):表示存在过度货币需求,过度债券供给
推导AD曲线



总需求函数是指用来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描述这一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高的价格水平意味着低的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向左移动,并且降低总需求,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政策乘数




实际货币存量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 财政政策乘数是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国民收入变动与带来这种变动的政府收支的变动的比率,也就是说增加一美元的政府购买,能够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 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国民收入变动与带来这种变动的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比率,也就是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
根据 Y= \alpha_G (\bar{A} -bi) (IS)和 i = (kY-\overline{M}/\overline{P} )/h (LM)可以推导得:

  • 财政政策乘数 \frac{h\alpha_G}{h+kb\alpha_G}
  • 货币政策乘数 \frac{b\alpha_G}{h+kb\alpha_G}
挤出效应




古典情况:完全挤出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增加的国民收入将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增量,这两种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量的差就是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有3点:当政府支出增加时,

  • ……LM曲线越平坦,则收入增加的越多,利率增加的越少,挤出效应越小。
  • ……IS曲线越平坦,则收入增加的越少,利率增加的越少,挤出效应越大。
  • ……乘数αG越大,收入与利率提高的越多,从而is曲线的水平移动也就越多,挤出效应越小。
若LM曲线为垂直,则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没有影响,会提高利率。利率的增加会导致挤出的私人支出(投资)等于政府支出增加量。因此在古典情况下会发生完全的挤出现象。
若LM曲线为水平,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增加政府支出,对均衡的收入水平会产生充分的乘数效应,利率不会变动。因而投资支出不会发生削减。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效应也不会受到抑制。
预算赤字货币化



预算赤字货币化是指,联邦储备系统印刷纸币去购买那些政府用来弥补其赤字的债券。中央银行购买公共债券一般被称为预算赤字的货币化。但从根本上说,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使得政府只要靠印制纸币就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财政部欠中央银行的债务不需要真正偿还,它只代表着政府的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的债权。因此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最终效应是政府能够维持预算赤字。而靠增加公众持有的货币供给来进行支付。由于印刷货币并不昂贵,所以政府能够以很少的直接成本获取商品和服务,但是预算赤字的货币化通常会导致通胀。
投资补贴



投资补贴是指私人投资成本中右政府支付的部分。政府有可能通过投资补贴增加投资支出。有时候通过投资税减免来补贴投资。因而企业增加投资支出就可以少纳税。政府补助投资时,实质上就是为每一家企业的投资支付部分成本。投资补贴是投资曲线移动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企业现在都计划更多的投资,对于投资支出提高总需求会随之增加。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加生产的能力,扩大产业规模。缺点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关,不能起到刺激更新技术、降低成本的作用。
7. 国际联系与调整

这里结合第13章和第23章的内容。
商品市场均衡

设DS为本国居民支出,则国内居民支出可以表示为DS=C+I+G,而对国内商品的支出可以表示为DS+NX=(C+I+G)+(X-Q)=(C+I+G)+NX。其中X为出口、Q为进口,NX=X-Q就是贸易余额。
实际汇率R是剔除通胀因素之后的利率,即实际汇率 = 名义汇率 - 通胀率,是衡量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定义为R=e*Pf/P,e是名义汇率,Pf是国外价格水平,P是国内价格水平。假定汇率和国外价格水平给定,国内价格水平可变,则可知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而影响本国的进出口。
设国内支出取决于利率与收入,表示为DS(Y,i)。净出口取决于收入Y、国外收入Yf和实际汇率R,因此可以表示为NX=X(Yf,R)-Q(Y,R)=NX(Yf,Y,R)。贸易差额均衡时,净出口水平为0,因此贸易差额均衡曲线为NX=0。在国外价格水平给定的条件下,本国收入Y增加会增加进口Q,从而使得贸易余额NX下降。为了回复均衡,国内价格必须下降以增加本国的竞争力。因此,贸易差额均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开放经济下的IS曲线包括了AD组成之一的NX。因此,IS曲线变为Y=DS(Y,i)+NX(Yf,Y,R),或AD=DS+NX。开放经济下的IS曲线比封闭经济中的IS曲线更陡峭。
开放经济中,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二,一是本国产品的价格提高,使得本国产品相对昂贵,从而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净出口降低,总需求下降;二是价格水平提高会稻指实际余额降低,利率提高,从而支出下降,需求减少。
其他不变:

  • ① Yf↑→X↑→NX↑→AD↑

    • 随着国外收入的提高,国外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支出增加,导致NX增加
    • 利率不变时,国外收入提高会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

  • ② R↓→X↑→NX↑→AD↑(R↓代表本币实际贬值,外币购买力增加)

    • 本币实际贬值会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导致净出口增加
    • 利率不变时,本币实际贬值会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

  • ③ Y↑→Q↑→NX↓→AD↓(国内支出增加会降低净出口)



① Yf↑→NX↑→AD↑

资本流动

资本完全流动是指投资者能在任意国家,以低交易成本迅速无限购买资产。资产持有人愿意且能调动大量资金跨国寻求最高回报、最低借贷成本。利率平价是指所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外汇市场多达到的均衡条件,是货币i对货币j的升值或贬值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消的现象。投资者在远期外汇市场的对冲,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投资,都会是实现同样的国内收益率。
假设本国面临既定进口价格和出口需求,世界利率固定(if恒定),资本完全流动且没有外汇风险,则国际收支盈余BP等于贸易盈余NX加资本账户盈余CF,满足BP=NX(Y,Yf,R)+CF(i-if)。其中,收入的增加会恶化NX,而利率超过世界水平if的时候也会吸引国外资本,从而改善CF。



固定汇率系统下的政策两难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构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目标:

  • 内部均衡:国内经济处于稳定协调增长的状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没有通胀
  • 外部均衡: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相协调的状态。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没有大量的赤字或盈余
曲线BP=0代表国际收支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所有组合点。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BP=0为水平线,因此只有在国内国外利率水平相等时,才处于外部平衡。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为Y*。E是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唯一点。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存在政策目标冲突。当实现内部均衡时,由于充分就业,工资水平较高。不利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出口减少或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不利,因此不利于实现外部均衡。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在充分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仍然能够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如何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取决于汇率制度。
蒙代尔-弗莱明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指将标准IS-LM模型扩展为对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的开放经济的分析,说明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模型。



固定汇率完全流动:货币扩张、财政扩张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初始均衡点为E点。当货币扩张移动到E'点时,出现了大量国际收支赤字,有货币贬值的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央行必须干预售出外币、收进本币,造成LM曲线向左回移,直至恢复到初始均衡E为止。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初始均衡点为E点。在不改变原先的货币供给的情况下,财政扩张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利率和产出水平增加。利率增加会引起资本流入,汇率升值。为了维持汇率固定,央行必须扩大货币供给,收入会进一步增加。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复到原先的水平i=if时,均衡也重新恢复。



浮动汇率完全流动:出口需求增加、货币存量增加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初始均衡点为E点。当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在E'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将出清。但是E'点并不是均衡点。因为此时国际收支并未处于均衡状态,无法达到E'点,因为经济的走向使汇率升值。IS曲线向左回移,一直到初始位置为止。财政扩张导致需求增加,利率再一次上升的倾向使得货币升值。并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出现完全挤出,这种挤出不是因为较高的利率减少投资而引起的挤出。而是由于汇率升值减少进出口产生的挤出。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浮动汇率制下,对需求的实际干扰不影响均衡产出,财政扩张并不能改变均衡产出。但会使得国内的一些需求从本国商品转向外国商品。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初始均衡点为E点。在价格给定的情况下,名义货币数量的增加。会使得实际货币存量增大,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在E'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利率低于世界水平。资本的流出对汇率施加压力导致贬值。进出口增加IS曲线向右一直移动,直到贬值的汇率。将需求与产出提高到E''点所表示的水平为止。
因此,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认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效果显著。反过来,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效果显著,而浮动汇率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

  • 固定汇率+货币扩张:Y不变。储备减少=货币增加
  • 固定汇率+财政扩张:Y增加。NX减少
  • 浮动汇率+财政扩张:Y不变。NX减少,汇率升值
  • 浮动汇率+货币扩张:Y增加。NX增加,汇率贬值
国际调整

在开放经济情况下,当一国存在贸易赤字时,为了实现贸易差额均衡:

  • 一是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 二是降低本国收入水平,从而减少进口支出
面对国际收支赤字,一国政府可以采取融资和调整两种方式,维持经济平稳发展:

  • 融资:央行动用储备,为暂时性收支不平衡融资,在现有汇率下弥补由于国际收支赤字所产生的外币超额需求;从国外借入外国通货为赤字融资,但在偿还外债时可能出现问题
  • 调整:总需求方面,通过影响货币供给,从而影响支出;总供给方面,失业影响工资和价格, 进而影响竞争力。随着时间流逝,短期均衡点E会向E'的方向运动,一旦达到E'点就自动实现长期均衡,贸易余额处于均衡状态,产出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但是自动调整非常缓慢,而且会经历一次长时间的经济衰退。



价格调整下的开放经济均衡

恢复均衡的政策


  • 征收关税:增加进口商品的成品,大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如果同时进口国出口价格也不变,则改国的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但是不可能被自由运用
  • 削减支出:根据恒等式,减少贸易差额赤字可以采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例如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部赤字与预算赤字之前的联系可以表示为NX=(S-I)+[TA-(G+TR)],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TA-(G+TR)为政府预算英语。当储蓄和投资不变时,削减预算将导致外部赤字等额变化。但是削减预算会影响储蓄和投资,因此需要一个更完整的模型来解释削减预算如何影响外部平衡
  • 货币贬值:贬值政策的机制如左下图。经济原来处于充分就业的贸易余额均衡状态E点,当出口收入外生性下降时,NX=0曲线向左移动到NX'=0的位置。在汇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出口需求的减少,产品将会下降,AD曲线向左移动。出口外生减少的净效应就是失业和贸易赤字。其优点是,贬值政策能够迅速进行相应调整



出口收入发生损失的效应、不利的外部冲击

实际贬值是指降低相对于国外产品价格而言的本国产品价格的贬值,是由实际汇率上升所引起的一国货币币值的下降。如右上图所示,假设初始经济位于内外部平衡点E,不利的外部冲击导致NX曲线向左移动到NX'=0处,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在短期内,国家可以通过向其他国家发行债券应对外部冲击,使得均衡维持在E点。在长期,国家难以通过借债的方式应对外部冲击,只能借助自动机制完成货币贬值,长期均衡于E''。
弹性汇率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基本假设为,产出超出充分就业水平时,价格会上升零利率总市趋向BB曲线所表示的世界平均利率水平,不可能偏离太多。观察左下图的四个区域:

  • 汇率调整:BB曲线表示所有国际收支平衡的点。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只有当利率i=if时,国际收支才处于均衡状态。当利率较低时,资本外流,本国货币将贬值,出口和收入增加,货币需求上升,利率就会上升,由此推动经济重新回到BB曲线。当利率提高时,这一机制就会以相反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BB曲线以上的点,会引起资本流入和货币升值;下方的点将导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
  • 价格调整:当产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时,价格就会上升,引起通胀;反之将会引起通缩。在Y*右边的任何地方,价格都会上升,而在Y*左边,价格会下降。



汇率与价格的调整、货币扩张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 货币扩张的短期效应:短期中,货币扩张推动LM去向向右移动,均衡利率下降,资本流出,可变汇率制度下,汇率立即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增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点由点E运动到点E''
  • 货币扩张的长期效应:在点E''上,产出高于充分就业水平,经济过热,价格水平将不断提高。实际余额持续下降,LM曲线开始想做移动,利率逐渐上升,资本开始内流,推动IS曲线返回初始均衡位置。最终重回E点
小结:
M/PePe*Pf/PY
短期++0++
长期0++00
汇率超调与汇率预期

汇率超调又称汇率的过度调整,是指当汇率对某一扰动做出反应时,其最初的变动会超过它最终将达到的均衡,此后逐渐恢复到长期均衡位置的现象。汇率超调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改变会产生汇率的大幅度变化。
如左下图,在A点处,货币存量增加并且停留在较高水平上,汇率立即贬值,且汇率指数e的上升要大于货币指数P的上升,且价格并未迅速移动。由于产量高于潜在水平,存在通胀。随着时间推移,价格不断上升,汇率同时也在不断升值。最后价格上升到与货币增加相称的程度, 汇率也与较高水平的货币和价格相适应。长期并没有影响实际变量。



汇率超调、对货币预期升值的反应

对于考虑汇率预期的国际收支方程,任何人投资国内债券,都会赚取利率i。如果选择投资国外债券,则以本币衡量的国外债券收益为if+Δe/e。其中Δe/e为汇率的预期变化。资本流动是受本国利率与经过预期贬值调整的国外利率间差别的影响,即i-if-Δe/e。当本国利率一定时,国外利率上升或预期贬值都会引起资本流出,反之引起资本流入。因此国际收支写为:BP=NX(Y,e*Pf/P)+CF(i-if-Δe/e) 。当资本完全流动且达到均衡时,i=if+Δe/e。
当资本完全流动时,均衡国内利率为i=if+Δe/e,汇率预期的调整解释了资本自由流动下国际间利率差异的存在。预期贬值有助于解释低通胀和高通胀国家间的利率差别。当某国的通胀较高时,可以预期其汇率将贬值。这是费雪方程的国际扩展,长期关系为“通胀差异 ~ 利率差异 ~ 贬值率”。
自我实现的预期是指,可以引起一个变量以预期的方式变化的预期。当人们都预期某一经济状况将出现时,会根据这种状况采取行动,从而促使这种状况出现。当政策使人们形成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预期时,政策目标就更容易实现,反之就有难度。汇率预期的变化能够影响实际汇率以及国内利率和产出,具有自我实现的特征。如右上图,E点处同时实现了内外均衡。当市场已经形成本币升值预期时,即便本国利率较低,国内资产也具有吸引力,BB曲线将会向下移动,位移等于汇率的预期升值额。此时,E点不在处于均衡,位于点E的盈余引起汇率开始升值,竞争力损失并最终造成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对国外利率上升的反应(政策调整;国际收支赤字的自动调节)

如上图,本国最初处于内外均衡状态。当国外利率上升时,BB曲线随之上升。

  • 政策调整:增加政府支出使得IS曲线右移,减少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左移,使得交点重新回到新的BB'线上,从而重新恢复内外部均衡。使得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达到新的均衡,利率上升。
  • 自动调节:按照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赤字会导致货币供给量下降,LM曲线左移。假设价格可变,总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较低的国内价格会导致本国产品竞争力增强,净出口增加,从而IS曲线右移。同时价格下降,使得实际货币余额增加,LM曲线部分回移。这样就会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达到新的均衡。
8. 消费·储蓄·投资

消费函数之谜

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是指消费统计资料研究的结论与原有消费函数理论之间的矛盾。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a+b*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长期中难以满足,长期消费函数表达式应该为C=b*Yd,即不存在自发消费。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费雪古典图象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在长期中计划其消费与储蓄行为,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以最好的可能方式配置其消费。其关键假定是,绝大多数人在各时期大致消费相似的水平,即该理论假定人们试图每年消费相同的数量。
消费函数的函数形式为C=WL×YL/NL,其中WL为工作年限,NL为生活年数,YL为每年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为WL/NL。假定储蓄不赚取利息,当前的储蓄将等额转换为未来的消费,所有资产将在生命终结耗尽。

  • 边际消费倾向: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经济体的MPC时所有个体MPC的混合,所以经济体的MPC与个体的MPC是存在差异的。产生于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产生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1/NL,两者都非常小
  • 平均消费倾向:人的一生具有消费规律,青年以未来收入换借款,中年清偿债务、储蓄防老,老年消耗一生积蓄。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平均消费倾向较低;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收入较低,平均消费倾向较高。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消费倾向
补充:费雪古典图象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描述利率提高会导致现期消费增加或减少的微观原因。
合意的资本存量




资本边际产量曲线

合意的资本存量是指在使用资本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企业预期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不考虑企业在调整其资本所需时间的条件下,企业愿意长期持有的资本存量。合意的资本存量K*、资本的租金成本rc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为K*=g(rc,Y)。其中,rc的增加会降低K*,Y的增加会提高K*。 对于给定的资本边际曲线,当租金成本rc增加时,rc曲线上移动,K*减少。而若经济规模扩大,资本边际产品曲线右移,K*增加。



资本存量的需求和投资流量

实际资本存量和合意资本存量经常不一致,且投资不能立即弥补二者之间的缺口。这是因为有调整成本,也就是设计与完成投资项目需要时间,以及由于生产新资本的生产要素在较短时期内不会大量增加。因此企业一般计划在一段时间中逐渐地调整资本存量至合意的水平。短期内,当价格从P0上升到P1时,对资本存量的需求增加了;在长期中,资本存量从K0增加到K1,投资流量也会从I0增加到I1。
参考文献


  •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版). 多恩布什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版). 多恩布什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9 14: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太帅了up猪天下第一厉害[赞同][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11-29 14: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5-5 04: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个帖子,下班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6-7 12: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撸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ZCOOL

GMT+8, 2025-10-8 21:34 , Processed in 0.1096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